一、依托科研平台,深化産教融合
學校頒布了《科研平台管理辦法》(閩水院〔2019〕5号)、《院士專家工作站管理暫行辦法》 (閩水院〔2015〕163号)等文件,打造優勢科研方向和研究團隊,目前共有省級科研平台5個、市級5個、縣級1個,校級平台10個。
主要包括清華大學王光謙院士專家工作站暨清華大學海西水利綜合實踐基地(全國院士專家示範工作站,福建省院士專家示範站)、數字流域福建省高等學校應用技術工程中心、福建省高職院校智慧水利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福建省高職院校動力電池材料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各級各類産學研技術服務平台21個。
科研平台情況
序号 |
平台名稱 |
主管部門 |
立項時間 |
級别 |
1 |
福建水院科技服務有限責任公司 |
福建水院 |
1992.11 |
校級 |
2 |
院士專家工作站暨清華大學海西水利綜合實踐基地 |
福建省科技廳、福建省科協 |
2014.4 |
省級 |
3 |
數字流域福建省高校應用技術工程中心 |
福建省教育廳 |
2014.12 |
省級 |
4 |
福建省高職院校動力電池材料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
福建省教育廳 |
2017.5 |
省級 |
5 |
動力電池材料福建省高校應用技術工程中心 |
福建省教育廳 |
2017.1 |
省級 |
6 |
三明市新能源動力電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三明市科技局 |
2017.2 |
市級 |
7 |
三明市CAE輕量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三明市科技局 |
2017.2 |
市級 |
8 |
水文化與社會和諧發展校級應用文科研究中心 |
福建水院 |
2017.3 |
校級 |
9 |
職業核心能力校級應用文科研究中心 |
福建水院 |
2017.3 |
校級 |
10 |
三明市沐新衆創空間 |
三明市科技局 |
2017.11 |
市級 |
11 |
電力技術服務産業應用技術工程中心 |
福建水院 |
2018.6 |
校級 |
12 |
數字建築應用技術工程中心 |
福建水院 |
2018.6 |
校級 |
13 |
虛拟現實應用技術工程中心 |
福建水院 |
2018.6 |
校級 |
14 |
通識教育應用文研究中心 |
福建水院 |
2018.6 |
校級 |
15 |
福建省高職院校智慧水利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
福建省教育廳 |
2018.11 |
省級 |
16 |
建築材料及再生應用技術工程中心 |
福建水院 |
2020.9 |
校級 |
17 |
物聯網與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工程中心 |
福建水院 |
2020.9 |
校級 |
18 |
海絲遙感衛星應用工程研究中心 |
福建水院 |
2021.7 |
校級 |
19 |
三明市河湖研究院 |
福建水院、 三明市河長制辦公室、 永安市人民政府 |
2020.6 |
市級 |
20 |
永安市鄉村振興研究院 |
福建水院、 永安市人民政府 |
2020.7 |
縣級 |
21 |
甯德市河湖研究院 |
福建水院、 甯德市河長制辦公室 |
2021.3 |
市級 |
二、提升科研層次,打造高質量成果
學校高度重視科研工作,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科研工作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3年以來全院教職工在CN以上期刊上公開發表的論文1800餘篇,其中SCI、SSCI、EI等國際權威論文30餘篇。編寫并正式出版高職高專教材252部,其中主編124部,獲得獲得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全國優秀教材二等獎”1項。水利部水利先進實用推廣技術1項。2008年以來學院教職工獲批市廳級以上各類課題440餘項(其中教育部課題3項,水利部課題5項,中華職教社課題3項、全國電力行業指導委員會課題3項);授權國家專利322項(其中發明專利11項,歐洲發明專利1項),軟件著作權210項。
2022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個、農業農村部、福建省鄉村振興軟科學課題研究等項目共4個,4個項目獲得福建省水利科技獎、5篇論文獲評福建省水利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福建省地方标準\團體标準制訂發布上實現“零的突破”。
三、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服務鄉村振興
學校以省級、市級幸福河湖促進會和鄉村振興研究院為載體,積極貫徹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組建省級科技特派員團隊11支,選派省級科技特派員共30餘名助力鄉村振興,發揮水利專業優勢承接《福建水典》編纂任務,積極對接鄉鎮、企業,開展“四技服務”,在服務鄉村振興中練本領、長技能、強科研。2015年以來學院承接橫向課題和技術服務累計220餘項,合同金額累計1270餘萬元。2名教師獲得全省優秀科技特派員榮譽稱号,1支科技特派員團隊工作案例被福建省科技廳評為優秀,并獲批2022年度科技特派員後補助項目。
四、開展科普活動,傳播科學思想
學校充分發揮高校創辦科普事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依托福建省優秀水利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電力科普教育基地、三明市研學基地等載體,将實訓基地建設與科普教育基地建設有機融合,打造集“實訓-景觀-教育-文化-科普”為一體的科普基地布局。
開展“三下鄉”“科技服務周”“河小禹”、6·18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數字中國峰會等各級各類科技服務活動,開展内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取得良好成效。
依托水利、電力、建築、電商、信息技術等繼續教育培訓機會和“校園開放日”,面向社會、中小學生開展相關知識普及活動。近5年,累計科普受衆達10萬餘人次,并獲“全國母親河獎”等多項科普方向的獎項。